内容简介
◆ 编辑推荐 · 美术史家巫鸿全新力作 一场跟随穿衣镜的时空漫游 崭新视角串联奢侈品、绘画和影像 聚焦全球贸易流通中关于镜像的视觉想象与艺术创造 · ◆ 内容简介 · 从凡尔赛到紫禁城,穿衣镜是否为东西方联合创造的结果? 从怡红院到养心殿,镜屏如何引发中国人关于真与 幻的文学和艺术想象? 从欧洲到全球,穿衣镜摄影模式怎样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从程式到主体,摄影师和艺术家如何以镜子表现个人身份和主观意识? 有座架、可移动的落地玻璃镜被发明,并通过跨国贸易在世界上流通,物品、绘画和摄影由此在全球历史进程里串联起来。帝王、艺术家、作家和民众在与镜像相关的视觉联想和艺术创造中,构建出繁复无尽的时空幻象,既参与着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又总是映射着超乎现实生活的信息。 · ◆ 专业评论 · 在巫鸿的研究里,穿衣镜这一不为传统艺术史关注的器具获得了新的生命,... (展开全部) ◆ 编辑推荐 · 美术史家巫鸿全新力作 一场跟随穿衣镜的时空漫游 崭新视角串联奢侈品、绘画和影像 聚焦全球贸易流通中关于镜像的视觉想象与艺术创造 · ◆ 内容简介 · 从凡尔赛到紫禁城,穿衣镜是否为东西方联合创造的结果? 从怡红院到养心殿,镜屏如何引发中国人关于真与 幻的文学和艺术想象? 从欧洲到全球,穿衣镜摄影模式怎样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从程式到主体,摄影师和艺术家如何以镜子表现个人身份和主观意识? 有座架、可移动的落地玻璃镜被发明,并通过跨国贸易在世界上流通,物品、绘画和摄影由此在全球历史进程里串联起来。帝王、艺术家、作家和民众在与镜像相关的视觉联想和艺术创造中,构建出繁复无尽的时空幻象,既参与着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又总是映射着超乎现实生活的信息。 · ◆ 专业评论 · 在巫鸿的研究里,穿衣镜这一不为传统艺术史关注的器具获得了新的生命,它的“物”与“像”串联起世界贸易、新的再现媒介和现代人多元化的自我表达方式,同时也对艺术史的叙事本身提出新的要求。 ——吴雪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 他的著作打破了按照材质分类,按照西方概念讲述中国故事的传统,从基本结构上改变了西方中国美术史传统写作的范式,正在构成一种具有历史关怀的、生动新鲜的叙事。不仅如此,以他为代表的这一代学者甚至在对世界范围内整个美术史学科的走向产生重要的作用。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 巫鸿教授有关中国美术的相关研究,跨越上古与中古时期的墓葬美术、宗教美术与传世书画艺术,兼及史前时代的玉器文化与当代实验艺术,其开拓领域之广、研究力度之深,可谓前所未见。他在研究方法上,引入了当代人类学的思维与视角,创造性地将绘画、雕塑、器物与建筑有机整合为一体,从而发展出一套适用于美术史学科的、能够打通微观研究和宏观叙事的“中层研究”方法论体系,使图像、器物与建筑空间的研究能够与人和时代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相联通。 ——李清泉(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教授、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 巫鸿并未把艺术品作为多样而变化中的世界观的图解。相反,艺术品在他手里成为了历史中的演员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历史的标志物。 ——伊万兰•卜阿(Yve-Alain Bois,哈佛大学美术史与建筑史系前系主任,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 巫鸿希望的,是通过分析美术材料本身找到一条可以跟随的线路,寻找视觉材料内在的演变路径。换句话说,也就是把美术演变的轨迹从这些概念中剥离出来,在美术中说明一个精神性的“中国”。 ——胡一峰(《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 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 ——朱志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 巫鸿先生在解读中国画史名迹时不仅注意重新审视传统的读画方式和内容实质,还充分注意到绘画媒介形式的物质性特征,将绘画置于一种由创作者、观赏者共同参与动态过程,从而丰富和提升了鉴赏这幅名画的内涵和意义。 ——赫俊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 ◆ 媒体评论 · 巫鸿认为作为处理历史材料的研究者,终能够改变西方中心格局、建立全球性美术史的途径并不是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推演出一套理论话语,而是通过对于历史的具体的作品,通过考古材料,通过历史上的书写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提炼出多元性的美术史的概念和叙事方式。 ——雅昌艺术网 · 巫鸿是一个有着特定的视角和兴趣,并将这种视角和兴趣沿用到极为多元的研究对象之中的学者。 ——《燃点》 · 在如今更趋多样化的美国学界,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可谓是活跃的一个中国艺术学者。他的研究领域跨越了古代与现当代的壁垒,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并互为借鉴。 ——《艺术新闻(中文版)》
如遇下载需要密码,请登录后在此查看
若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试!
若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试!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